Thứ Hai, 23 tháng 7, 2007

LỊCH SỬ PHẬT GIÁO

佛教历史

基本教義

三寶 涅槃 緣起 戒定慧 五蘊
四圣谛 八正道 三法印 佛性
修行位階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龍樹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玄奘 蓮花生 慧能 虚云 印光
宗派
大乘 小乘 藏傳 漢傳

经典
法华经 華嚴經 楞嚴經 楞伽經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經大日經 維摩詰經 藥師經 坛经阿含經 百喻經 涅槃经 圆觉经
聖地
八大圣地 四大菩薩道場


佛教誕生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次大陸,雅利安人佔統治地位,婆羅門教是當時的主流思想。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因為種族等級、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長期巨大差異,古印度社會分化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階級婆羅門主要祭祀剎帝利軍政吠舍經營市農工商首陀羅貧窮自由民,但是接近奴隸的地位。唐朝留學印度的義淨法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這樣記載:「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為貴勝,凡有坐席,並不與余三姓同行。」(印度古來譯作天竺,有東、南、西、北、中之分,稱「五天」。)

釋迦牟尼

四次结集

阿育王推廣佛教

部派佛教時期

大乘佛教時期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和滅亡

佛教的傳播

南傳

北傳

藏傳

佛教历史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西元6世紀以前創建,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佛」的意思是覺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佛教一般注重人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佛教認為世界是遵循因果關係和循環的,即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和輪迴,人和其他生物一樣,受到苦的折磨,並不斷的生死輪迴。只有佛陀(或者還有羅漢)才能超越生死輪迴和苦,達到頓悟,釋迦牟尼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進行教育。人修煉佛教的目的即在於接受佛陀的引導,看透生死苦難和宇宙的道理(因果),最終超越超越人和其他動物的境界成佛(大乘佛教)或者成羅漢(上座部佛教)。

佛教分支
佛教有眾多的分支,詳細的分類請參考佛教宗派。單按照傳播路線,佛教可以分為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大致是佛教上座部,又被大眾部稱為小乘佛教,認為只有釋迦牟尼一個佛陀,其他人修煉最高可以稱為羅漢,不能成佛。北傳佛教大致是佛教大眾部,包括大乘佛教(主要是漢傳佛教),以及金剛乘佛教(主要是藏傳佛教.

佛教歷史
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稱為釋迦牟尼或佛陀)33歲時創立,由於釋迦牟尼生卒年代說法有兩種,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是在西元前523年5月月圓之日,另一種認為是在前589年或前588年。當時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在其後的幾十年中雲游四方,度化了許多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大。 釋迦牟尼死後,弟子們整理出他的言行說教,通過幾次結集,成為()三藏。之後佛教古印度發展非常迅速,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成為了國教,佛教得到了極大的弘揚。隨著形勢的發展,佛教修正並發展了釋迦牟尼的學說,5世紀時產生了大乘佛教
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傳播。南傳佛教(稱小乘佛教)影響泰國緬甸等地。北傳佛教(稱大乘佛教)又分為兩個支派,(一)經喀什米爾到達新疆,在漢朝時傳入中國,形成漢傳佛教,後又傳入朝鮮日本越南;另外一支則主要在西藏地區傳播,稱為藏傳佛教,後來又傳入蒙古中國東北等地區。

佛教信徒
佛教信徒由出家的僧人和在家的居士組成,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佛教派別寺廟是佛教徒的宗教活動場地佛教有自己的完整儀式和尊崇的神祇,其經典都是用各國文字寫成。世界上現有佛教徒超過3億人,主要分布在亞洲地區
从维基姊妹计划搜索更多有关“History of Buddhism”的内容: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图片与多媒体文件 维基文库上的源文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維基物種上的物种分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Không có nhận xét nào: